■省實十年“課改”探索(下)
  在廣東實驗中學的眾多創新實驗班中,“鐘南山科學人才培養班”頗為“特殊”。
  這個班匯聚了一群來自全省各地的“天才”少年:他們當中,有手握眾多學科奧賽獎牌的競賽能人;有初中就自學完大學微積分課程的數學天才;有手握多項專利的“小發明家”……省教育廳還對這個班級的建設投入了專項經費。
  “我希望這個班能成為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能成為兩院院士的搖籃。”2012年開辦之初,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便對這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班級寄予了厚望。
  開辦兩年,這個特殊班級里的孩子究竟接受著怎樣與眾不同的教育?獲得了怎樣的成長?省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理念,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省實“南山班”的實踐,又能否為“錢學森之問”求解?記者近日走近了這群聚光燈下的師生,試圖尋找答案。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實習生 吳暢 張瑩鑫
  通訊員 周映平 曹雁
  “另類”課堂
  既要做科研又要修藝術素養
  除了前沿科學,南山班的學生從高一開始,每周都要必修一堂藝術素養課,著重形象思維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這邊,授課老師周嘉“拋開”課本,用生活實例展示著反饋與閉環控制的理論;那邊,已有“牛娃”舉一反三,畫出了幾種電子安全杠模型的平面圖,準備動手拼接電路。
  這是高二南山班的一堂工程技術課。不同於傳統的中學物理實驗課,這堂課的不少內容已超出高考大綱,教學形式也與大學理工科實驗課頗為相似。可南山班的孩子不僅聽得懂,而且學得歡。
  “南山班旨在培養理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因此課堂不能局限於教會知識概念,而是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大量的動手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周嘉說,工程技術課只是南山班拓展課程中的冰山一角。
  為了突破中學科研資源的局限性,省實還將校外的“大師”請進來作輔導、開講座;讓學生們走出去,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里參觀學習。
  對此,高一南山班的李穎玥印象特別深刻。有一節拓展課,全班到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參觀,在一個上百平方米的實驗室里,突然下起一場氣勢磅礴的人工降雨,隨即模擬沙盤開始移動,實驗室內划過一道絢麗的彩虹。
  那次參觀後,鐘屹霖等幾個孩子還萌生了要研究神經乾細胞的念頭。“那次跟研究院里的南山班導師見面,專家也認可我們的選題,還給了一些研究建議。”鐘屹霖特別期待,自己能接受研究生式的培養。
  “‘雙導師制’是南山班一個顯著的特色。”省實副校長李子良介紹,南山班每名學生擁有一名本校名師和一名校外專家作為導師,就學生感興趣的領域開展研究。目前,學校已與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研究院(所)的數十位專家教授簽約,鐘南山院士也是導師團里的一員。
  更為特別的是,除了前沿科學,南山班的學生從高一開始,每周都要必修一堂藝術素養課,四個學期分別要修手繪、舞蹈、泥塑、書法四個課程。
  省實藝術科老師劉慶介紹,與傳統藝術課的標準化訓練不同,這套為南山班“量身定做”的藝術課程著重形象思維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學生不需要學習畫出標準的素描、水彩畫,但需要進行“天馬行空”的手繪創意練習;學生不需要掌握非常標準的舞蹈動作,但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即興舞蹈創作。
  劉慶沒想到,這群理科思維偏重的孩子,能創作出那麼多讓人驚喜的佳作,甚至還把原子、分子等科學元素融入到藝術創作中。
  創新之困
  科研人才培養遭遇應試難題
  普通班的教學內容有八成源於教材,但南山班的教學僅有一半來自課本,如何保證學生成績不“瘸腿”是個不小的難題
  不可否認,從開辦之日起,這兩個年級共60名從全省選拔而來的尖子生,就被當成“校寶”培養著:學校為其編製特別的課程,由學校最好的老師上課,邀請校外專家一對一輔導……由於是30人的小班教學,南山班的課室空間也顯得寬敞許多,教室里還能容納4個裝滿各類書籍的大書櫃。
  不過,這樣的“特殊待遇”並非人人都吃得消。高二南山班班主任、生物老師石樂義說:“南山班的理科課程進度很快,一些女生理科能力稍弱,剛開始兩個月有點接受不了,急得掉眼淚。”甚至有家長看到孩子在摸底考里排到200多名,焦急地給老師打電話,要求給孩子轉班。
  這些尖子生的情商教育問題,隨即進入了省實教學研究團隊的視野。
  為了讓南山班學生正確、積極地認識自己,學會合理規劃人生,省實心理名師藍敏聯合華東師範大學專家團隊,專門為南山班提供每周一課、三年全程陪護與指導的特色心理課程。並從高一開始對學生三年的興趣、能力和自我認知等方面進行測評、跟蹤和針對性指導。
  身處這個聚光燈下的班級,不僅學生有壓力,就連老師也遭遇挑戰。尤其是面對拓展教學與高考應試之間的兩難。
  “普通班的教學內容有八成源於教材,但南山班的教學僅有一半來自課本,其餘一半都是拓展內容。”石樂義說,為南山班備課的難度和強度,都是其他班的幾倍。
  怎麼在引導拓展的同時,保證學生的成績不“瘸腿”?石樂義這兩年漸漸摸索出一條路子:在基礎課堂上,精選各地一模、高考的相關題目,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掌握高考的考點和命題方向。這樣一來,他便爭取到拓展教學的時間。每節課後,他會佈置開放性作業,讓學生自主研究求解,下節課抽學生彙報分享。
  他還發現,理科採取融合教學的方法成效不錯。如生物課講到蛋白質空間結構時涉及化學的內容,他就邀請班上的化學“天才”作客串小講師,以此拓展相關知識。
  學生們鑽研知識的興趣上來了,儘管關註點不在分數上,成績也一點不差。石樂義透露,如今高二南山班的學生中,已有八成多的學生進入到年級前100名,全班基本都在前200名內。
  “課改”啟示
  創新教學源於
  校本課程的系統整合
  在具體課程設計上,省實把以往零散的校本課程精選整合,形成規範的課程體系,並針對南山班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深化拓展
  最近,高一南山班的張與臨又收到喜訊,她參與研究的“手機無線充電設計與實現”項目,在第29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斬獲金牌。而她的兩位師兄——高二南山班的郭傑明和黃冠堯也在這一賽事中獲得兩銀。
  據統計,南山班參加科技創新比賽,獲得省級一等獎以上共15人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各學科競賽中獲得省級一等獎共28人次。
  倒是攬得學習以外的大獎,讓孩子們自豪不已。“我們班在藝術節拿了全校一等獎,體育節也得了團體總分全年級第三!”張與臨說起班上的“威水史”,比提到自己近期獲獎還興奮。
  “我覺得一個真正的科技人才,綜合能力和素質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高一南山班學生陳悅的感觸,恰恰道出了南山班的培養思路。
  “南山班能否成功,不取決於有多少人考上清華北大,也不取決於能出幾個高考狀元。”鐘南山對省實南山班的期許,顛覆了傳統尖子班“為重點率而生”的辦學目標。他認為,南山班的教育應讓學生獲得創新所需的“五個力”:創新的動力、融合思考的能力、群體號召力、抗挫力以及體力。
  怎樣才能將這些抽象的概念細化到具體的課程中?省實這兩年摸索出一套“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的三維課程模式。“其實,這一體系里的很多課程並非現在才有,也並非省實獨有。只是我們把以往零散的校本課程精選整合,形成規範的課程體系,並針對南山班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深化拓展。”李子良說。
  對於這場實驗,省實近期又有新規劃:今秋,南山班將從一個班30人擴招到兩個班60人。“南山班‘一枝獨放’不利於發展,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樣本,讓班與班之間形成良性競爭,促進課程、師資等多方面的探索。”李子良說。
  “這個班能走多遠,在短時期內是看不出來的,要等10年、20年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包括鐘南山在內的眾多專家都認為,省實南山班的探索“照亮”了創新人才培養的前路,推動著高中新課程改革走向縱深。  (原標題:“天才”南山班如何孕育科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bzorfwas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