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現年已82歲的廖奶奶正在紅日亭為路人布茶。 microSD陳增傑 攝
  中新網溫州8月26日電 (記者 張茵 汪恩民 實習生 陳增傑 王化療副作用曉梅)夏季,每天清晨的3、4點,整個城市還處在沉睡之中,溫州紅日亭的老人們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洗杯、燒水、煮茶……他們不是為了生計,只為讓過路人喝上一碗甘甜的伏茶,消除炎炎夏日的暑氣。近日,溫州市文明辦主任邱小俠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紅日亭為代表的溫州伏茶文化,可以說是溫州當下的道德精神——“種善良”。
  退休老人免費施茶四十年紅日亭狀元usb亭成道德地標
  紅日亭始建於新中國成立SD記憶卡初期。1972年夏,五六位退休老人萌於原始、淳樸的愛心,自發在紅日亭舊址旁的華蓋廣場,向路人免費供應伏茶。
  隨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隊伍,有在校的學生,有退休的職工,還有在家安享天年的老人,紅日亭老人的善舉逐漸在溫州流傳。2新竹售屋013年,紅日亭“新居”開工建設,並於當年10月投入使用。
  狀元亭正式開張是在2012年3月29日,它可以說是紅日亭的翻版。一樣的愛心,都在免費供應粥和伏茶。
  不同的是,紅日亭由幾位退休老人自發開辦,而狀元亭由機關部門牽頭,企業家資助,幾位老人具體運作,新溫州人出勞力共建。
  據瞭解,狀元亭擁有全國第一份免費施粥攤的營業執照“狀元和諧之家免費供應粥伏茶點”,對數量較大捐助可開具正式發票。
  以“紅日亭”、“狀元亭”為代表的500餘個免費伏茶點遍佈溫州城鄉,夏熬涼茶,冬煮熱粥,風雨無阻,多年如一日地把關愛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們。
  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回饋紅日亭及狀元亭的愛心慈善事業。
  附近的居民時常拎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品,也會在閑暇時來添一份力;不少慕名而來的愛心人士,也會捐三五百的善款甚至更多,並且堅持不留姓名;過路人在喝過一碗伏茶後,也會留下一些錢;一些本地企業逢年過節會來捐贈物資;就連孩子們也常在家長鼓勵下,前來獻愛心。
  溫州軍分區自2009年起就堅持每年向紅日亭施粥攤捐贈5000斤大米,迄今已捐贈3萬斤。
  除此以外,海外華僑、各地溫商對紅日亭、狀元亭的慈善事業支持力度也很大,時常委托家人帶來善款。
  也正是有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紅日亭、狀元亭才能幫助更多的貧困人士。
  記者實地探訪紅日亭感受伏茶文化魅力
  鄭正木今年67歲,住在華蓋廣場附近,他在紅日亭無償工作了8年,負責日常運營。鄭正木介紹起紅日亭的歷史很是流暢,“喝伏茶是溫州的老傳統,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他從最早的五六位老人的善舉,說到紅日亭搬遷新居,期間還盛情邀請記者嘗一嘗添加了18種中草藥的伏茶。
  見記者的目光轉到了他的右手,鄭正木也不說“正事兒”了,“我就是因為右手受傷了才退休的”。
  “退休後,我的身體很差,經常生病,吃藥調理了好久,也不見好。後來看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天天在路口燒茶,想來幫忙做點事兒。沒想到,後來身體越來越好了,人也很開心。”鄭正木認為,這是做善事帶來的善果,他這一做就是8年。他告訴記者,只要自己還能走,就會一直來幫忙。
  紅日亭負責後勤的林志興,有9年“工齡”了,對紅日亭的大小事十分清楚。“一桶茶大概有三百斤,每天要三十多桶,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用掉10多噸的水。這兩天不是很熱,我們每天大概燒五六噸的伏茶。”
  雖然林志興今年才56歲,不過他規劃好了自己的晚年生活,那就是與紅日亭的“大哥”、“大姐”們一起發揮餘熱。
  採訪期間,陸陸續續有市民帶著水瓶、茶壺來喝茶。不少人臨走前,還帶走了一大瓶。
  鄭州人馬師傅是紅日亭的老茶客,他說平時路過就裝一點帶走,溫州夏天容易上火,喝一點伏茶很好。馬師傅坦言,退休後也打算來幫忙,“我上個星期還捐了一百塊錢,不多但是表個心意。”
  溫州伏茶文化特色:民眾自發組織傳遞大愛
  “現在在溫州凡是有人集聚的地方就有伏茶點,可能已經不止500多點了。”溫州市文明辦主任邱小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12年作為典型推了之後,紅日亭的建設又推上了一個高潮。從一個簡單的工棚發展而來,現在重建的紅日亭是政府捐建的。”
  從施茶到施粥,再到可以吃飯,發送端午粽子、臘八粥、元宵湯圓……為什麼溫州的伏茶點越做越大?
  邱小俠告訴記者,紅日亭最大的特色是老人的慈善,不需要政府和社會的組織動員,退休老人自發組織、分工,每天還有許多的義工前來幫忙。狀元亭每天也有固定的工作人員及志願者,並且都是無償服務的。
  “溫州人做好事的原動力,是非常好的。”溫州市文明辦主任邱小俠表示,伏茶點是溫州人特有的文化,這與溫州文化根基有密切的關係,(完)  (原標題:溫州伏茶文化彰顯“種善良” 民眾自發組織傳遞大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bzorfwas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